我又想來談談電影…
高中在報紙上曾經看過這篇報導(?),報導什麼已經不記得,不久之後Audrey Hepburn就過世了(?)。
這兩年陸陸續續回溫收藏的影片,可能多了一份貼在心上的記憶,有些已經看過不下數十遍,雖少有初次的熱情悸動,回味劇情段落,演員詮釋角色,總會發現不曾注意的細節,不盡相同的感受,更想要了解導演,幕後製作等花絮。可能也會演變成相反(負面)的結果,我覺得這就是電影可愛之處。
Audrey Hepburn 我對她的評價是『風華絕代』。
『Roman Holiday』『The Fair lady』『Breakfast at Tiffany’s』『Charade』『Sabrina』,從清新自然到時尚佳人,可人俏皮的公主,想要飛上枝頭的女孩,敗金女的抉擇,然後嘗試懸疑驚悚新戲路的仕女形象。
其他我看過的影片還有『War and Peace』『Love in the afternoon』『The Nun’s story』『Children’s hour』,大學時代立志要把她的電影看完,立志做的事還不少,現實的真相往往只能努力去達成。
戲路變化和角色都是演員想要去面臨的挑戰,Audrey Hepburn雖不算是演技派女星,仍留給影迷無限的仰慕和時尚的化身,日本人到現在對她的寵愛幾乎不減。
扁身瘦高的體態直至終老,骨感,肩部鎖骨和腰線。由於幼時經歷二次大戰的飢饉營養的缺乏,赫本胸部不豐腴,性感似乎和她劃不上關係,但也不因此失去個人魅力。

風靡世界的Hepburn Hair,不是我愛挑剔,儘管後世多少明星效仿,清新氣質還是無人能敵。


我很喜歡窈窕淑女的賣花女,Hepburn詮釋的角色開始有點搞笑、誇張的氣質,後來蛻變成優雅佳人的機伶。賽馬會上上流社會的仕女們如同時裝展覽,競豔嬌容。這部音樂劇,舞蹈活潑音樂歌曲輕鬆帶點小幽默,那發音練習語The rain in Spain stays mainly in the plain,音樂旋律還存在我心中深處。還是不明瞭最後那幕,教授知她又回家了,他請她拿拖鞋給他,這到底要表現什麼?


『Breakfast at Tiffany’s』之Hepburn引領風潮,敗金女=時尚佳人。這個照型已經變成商標,後人一翻再翻,怎能不說絕代風華,經典呈現。
Hepburn坐在窗台上唱著Moon river,如似哀愁的傾訴。
劇情很通俗,想要嫁金龜婿的迷惘女性,古往今來都分毫不差。結局女主角衝下計程車在大雨中尋找被她拋棄的愛貓,好似願意面對自我的貧乏了。




20090812
-
0
- 0
